【导读】大学语文是江西专升本常见专业课考试科目之一,许多同学不知道题型有哪些如何答题,江西专升本网提供升本答题技巧,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第一种模式:分析形象型
(一)规范答题技巧
①什么形象;②形象的基本特征;③形象的意义。
(二)答题示例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试简要分析诗中“蓑笠翁”的形象。
答:诗中描写了一个孤独清高的老渔翁形象。(什么形象)在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专心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显得清高孤傲。(形象的特征)这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形象的意义)
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一)提问方式
(1)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三)解答分析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四)常见错误
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
(1)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
(2)学生往往着重于“思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落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五)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1)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2)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3)
第三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一)提问方式
(1)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二)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分抒情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1)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和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2)表现手法主要有:①衬托,分正衬和反衬;②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③对比;④白描;⑤渲染;⑥象征;⑦动静结合;⑧以动衬静;⑨以乐景抒哀情;⑩卒章显志;⑪欲扬先抑等。
(3)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①比兴,即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②比喻;③借代;④拟人;⑤夸张;⑥双关;⑦对偶;⑧用典。另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三)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答题示例: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1)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2)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3)
第四种模式:分析语言型
(一)提问方式
(1)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二)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答题示例
越女词(李白)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步骤1)诗人用“见客”“笑入”“不出来”这一连串似乎很平常的动词短语塑造了一个美丽动人的采莲女的形象,“佯羞”一词写其对意中人的心理和情态,十分自然。(步骤2)诗人用“清水出芙蓉”般的语言抒发了对纯真爱情的赞美。(步骤3)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一)提问方式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二)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三)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1)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2)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步骤3)
第六种模式:炼字型、诗眼型
(一)提问方式
(1)一般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二)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有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1)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2)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3)
第七种模式:观点不同型
(一)提问方式
(1)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2)提问变体: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你认为呢?
(二)答题步骤
找到原词句中的关键几点,分条作答,用翻译的形式就可以。
(三)答题示例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第一种答案:同意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第二种答案:同意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的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第八种模式:炼句型
(一)提问方式
(1)一般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提问变体:①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②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或简析这句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二)答题步骤
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③有时还可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三)答题示例
水槛遣心二首(杜甫)
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赊:远。
问: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
第九种模式:分析构思型
(一)提问方式
(1)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二)解答分析
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
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三)答题步骤
①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②概括诗句描绘的内容。
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四)答题示例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问: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第十种模式:情感、主旨型
(一)提问方式
(1)一般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二)答题步骤
①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②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③抒发什么情感
(三)答题示例
南柯子(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问: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1)(PS: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2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3)
第十一种模式:评价题型
(一)提问方式
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几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二)答题思路
①认真审题
②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③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三)答题示例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问: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十二种模式:比较评价题型
(一)提问方式
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二)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三)答题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问: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步骤1)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2)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3)
第十三种模式情景鉴赏题型
(一)提问方式
(1)即用什么样的“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如果要回答关系还要用一个表示情景关系的词语加以概括。
(2)情景鉴赏题:记住下列公式即可——关系+景+情。
(二)关系术语
(1)纯写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
(2)前景后情——触景生情
(3)前情后景——以景衬情
(三)答题示例
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问: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该诗后四句情景交融(关系)。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之景(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情)。
参考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特别需要提醒:回答作者情感时,要考虑两个方面:①对外物的情感;②作者本身的心情。③用什么样的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的表述思路:景+特点+意境+(效果)+感情,表述模式为:描绘了——的景,创设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感情。
【结尾】以上是江西专升本大学语文答题模式的相关内容,更多江西专升本备考资料解题思路,敬请关注江西专升本网(http://www.jxztc.com/)

江西专升本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