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
二、课程性质及教材
宪法学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法律专业基础课。它是法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宪法的本质和它的运动规律,国家的本质和形式,国家机构的组织,职权和工作制度,以及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一门学科。它在法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了解、学习自己国家的宪法,严格遵守宪法,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是作为一个公民的最基本的要求。
教材:《宪法》(第四版),周叶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2月第4版,ISBN978-7-04-044179-6
三、考核内容
绪论
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二、宪法学的历史发展
三、宪法学的学科地位与学科体系
四、学习和研究宪法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编 宪法基本理论
第一章 宪法的概念
第一节 宪法释义
一、“宪法”词义的演变
二、宪法的特征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二)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三)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三、宪法的定义
(一)中外学者的宪法定义
(二)宪法定义新探
第二节 宪法的本质
一、认识宪法本质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宪法本质的学说评介
三、宪法的本质
对宪法本质的理解
第三节 宪法的分类
一、宪法分类的意义
二、资产阶级学者传统的宪法分类
(一)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
(二)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
(三)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法
三、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宪法分类
四、其他的宪法分类评介
(一)原生宪法与派生宪法
(二)纲领性宪法、确认性宪法和中立性宪法
(三)规范性宪法、名义性宪法和语义性宪法
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
(一)英国宪法的产生
(二)美国宪法的产生
(三)法国宪法产生
(四)宪法产生的条件
二、宪法的发展
(一)近代宪法的发展
(二)现代宪法的发展
三、宪法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演变
一、晚清皇帝、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的制宪活动与宪法
(一)晚清宪法
(二)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宪法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宪法
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
第三节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二、1954年宪法
三、1975年宪法
四、1978年宪法
五、1982年宪法
(一)1982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二)1982年宪法的四个修正案
六、我国宪法的发展趋势(略)
第三章 宪法的制定
第一节 宪法制定权
一、宪法制定权的概念
(一)定义
(二)制宪权的理论发展
二、宪法制定权的性质
三、宪法制定权的界限
第二节 宪法制定机关
一、制宪权主体—国民
二、制宪机关
第三节 宪法制定程序
一、制宪机构的设立
二、宪法草案的提出
三、宪法草案的通过
四、公布
第四章 宪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宪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征
一、宪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一)定义
(二)宪法基本原则的特征
第二节 人民主权原则
一、人民主权学说的历史发展
二、人民主权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
第三节 基本人权原则
一、人权理论的历史发展
二、基本人权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
第四节 权力制约原则
一、权力制约思想的历史发展
二、权力制约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
第五节 法治原则
一、法治原则的涵义及其发展
二、法治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
第五章 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
第一节 宪法形式
一、宪法形式的概念
二、宪法形式与宪法内容的关系
三、宪法的渊源形式
四、我国宪法的渊源形式
第二节 宪法结构
一、宪法结构概述
二、宪法的序言
三、宪法的正文
四、我国宪法的结构(略)
第六章 宪法规范
第一节 宪法规范的概念与特点
一、宪法规范的概念
二、宪法规范的特点
第二节 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与种类
一、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
二、宪法规范的种类
第三节 宪法规范效力与宪法规范变动
一、宪法规范的效力
二、宪法规范的变动
第七章 宪法关系
第一节 宪法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一、宪法关系的概念
二、宪法关系的特征
第二节 宪法关系的主体
一、公民
二、国家
三、公民和国家
四、宪法关系的其他主体
第三节 宪法关系的内容
一、权利—权力关系是宪法关系的基本内核
二、公民权利制约国家权力是宪法关系的基本精神
三、国家权力的互相制约是权利制约权力的重要补充
第四节 宪法关系的客体
一、宪法行为是宪法关系的客体
二、宪法权利行为
三、宪法权力行为
四、违宪行为
第八章 宪法的价值与作用
第一节 宪法的价值
一、宪法价值概说
二、宪法的基本价值
三、民主和人权是宪法最核心的价值追求
第二节 宪法的作用
一、宪法作用的概念和特点
二、宪法的规范作用
三、宪法的社会作用
第九章 宪法观念与宪法文化
第一节 宪法观念
一、宪法观念的概念和种类
二、宪法观念的历史发展
三、宪法观念的作用
第二节 宪法文化
一、宪法文化的概念和类型
二、宪法文化的结构
三、加强宪法文化研究,促进宪法文化发展
第十章 宪法与宪政
第一节 宪政概说
一、宪政的概念
二、宪政的基本内涵
三、宪政的特征
第二节 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一、宪法与宪政的联系
二、宪法与宪政的区别
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
一、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宪政建设的条件
三、我国宪政建设的模式
第二编 宪法基本制度
第十一章 国家性质
第一节 国家性质概说
一、国家性质的概念
二、国家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三、各国宪法对国家性质的规定
第二节 国家政权的阶级归属
一、国家政权的阶级归属是国家性质的政治要素
二、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爱国统一战线
第三节 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经济制度及其在各国宪法中的表现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四节 国家的基本文化制度
一、文化制度及其在各国宪法中的表现
二、我国宪法关于基本文化制度的规定
第十二章 国家形式(上)
第一节 政权组织形式概说
一、国家形式概说
二、政体与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
三、政体与政权组织形式的种类
四、政体与政权组织形式的意义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形式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四、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三节 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
一、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制度概说
二、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和特点
三、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组织
四、居民委员会与村民委员会的任务
第十三章 国家形式(下)
第一节 国家结构形式概说
一、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和种类
二、决定国家结构形式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我国是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一、我国采用单一制的原因
二、我国实行单一制的优越性
三、行政区划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内容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发展
三、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
四、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第四节 特别行政区
一、特别行政区是“一国两制构想的产物
二、特别行政区的概念与特点
三、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
四、特别行政区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第五节 国旗、国徽、国歌和首都
第十四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上)
第一节 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说
一、公民和国籍
二、公民与人民
三、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概念
四、公民权与人权
五、新中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
一、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基本关系
二、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内部间的关系对权利与权力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 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保障及其界限
一、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保障
二、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界限
三、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限制方式
第十五章 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下)
第一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一、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方面的权利和自由
(一)平等权
(二)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三)政治自由
(四)批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二、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信仰自由
(一)人身自由
(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三)住宅不受侵犯
(四)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五)宗教信仰自由
三、公民的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权利
(一)劳动权
(二)劳动者休息的权利
(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四)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五)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四、特定人的权利
(一)保障妇女的权利
(二)保障退休人员和烈军属的权利
(三)保护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
(四)关怀青少年和儿童的成长
(五)保护华侨的正当权利
第二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一、履行基本义务是公民的责任
二、我国公民基本义务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及其行使原则
一、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主要特点
二、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和自由的原则
第十六章 选举制度
第一节 选举制度概说
一、选举制度的概念
二、选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三、选举制度的作用
四、选举制度的体制
第二节 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
二、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
三、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
四、无记名投票原则
五、差额选举原则
六、选举权利保障原则
第三节 选举的民主程序
一、直接选举程序
二、间接选举程序
第四节 对代表的监督和罢免
一、对直接选举的代表的罢免
二、对间接选举的代表的罢免
三、代表的辞职
四、代表资格的终止和停止
第十七章 国家机构
第一节 国家机构概说
一、国家机构的概念
二、国家机构的阶级本质和类型
三、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第二节 代议机关
一、代议机关概述
二、我国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三)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
(四)全国人大代表
三、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节 国家元首
一、国家元首概述
二、国家元首制的历史发展
三、我国现行的国家元首制度
第四节 行政机关
一、行政机关概述
二、我国的国务院
三、我国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第五节 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一、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概述
二、我国的审判机关
三、我国的人民检察院
第六节 我国的军事领导机关
一、我国军事领导机关概述
二、中央军事委员会
第十八章 政党制度
第一节 政党和政党制度概述
一、政党概述
二、宪法与政党制度
三、政党制度与民主宪政
第二节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二、多党合作制度的内容和形式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三编 宪法实施
第十九章 宪法实施概述
第一节 宪法实施的概念
一、宪法实施的概念与宪法实施研究的意义
二、宪法实施与宪法实现的关系
三、宪法实施的基本方式
四、宪法实施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宪法实施的原则
一、最高权威性原则
二、民主原则
三、合法原则
四、程序原则
五、稳定原则
六、发展原则
第二十章 宪法实施的条件
第一节 宪法实施条件概说
一、宪法实施条件的意义
二、宪法实施的主要条件
第二节 宪法实施的保障
一、宪法实施保障概说
二、宪法实施保障体制
三、宪法实施保障的基本方式
四、我国的宪法实施保障机制
第二十一章 宪法实施过程
第一节 宪法实施过程的意义
一、宪法实施过程的概念
二、宪法实施过程的特点
三、加强宪法实施过程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宪法实施过程的主要阶段
一、准备阶段
二、实际实施阶段
三、实施评价阶段
第二十二章 宪法解释
第一节 宪法解释概说
一、宪法解释的涵义
二、宪法解释的必要性
三、宪法解释的分类
第二节 宪法解释的机关
一、国家元首解释制
二、立法机关解释制
三、普通法院解释制
四、特设机关解释制
五、公民团体解释制
第三节 宪法解释的原则和方法
一、宪法解释的原则
二、宪法解释的方法
第二十三章 宪法修改
第一节 宪法修改概说
一、宪法修改的涵义
二、宪法修改的必要性
第二节 宪法修改的限制
一、限制宪法修改的理论
二、限制宪法修改的主要表现
第三节 宪法修改的方式
一、全面修改
二、部分修改
三、无形修改
第四节 宪法修改的程序
一、提案
二、先决投票
三、公告
四、决议
五、公布
第二十四章 宪法实施评价与违宪审查
第一节 宪法实施评价
一、宪法实施评价的概念及体系
二、宪法实施评价标准
三、宪法实施评价机制
第二节 违宪审查的概念和模式
一、违宪审查的概念
二、违宪审查的主要模式
(一)司法机关审查模式
(二)立法机关审查模式
(三)专门机关审查模式
(四)复合审查模式
三、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
第三节 违宪责任
一、违宪责任的概念
二、违宪责任的特征
三、违宪责任的种类
四、违宪责任的形式
五、违宪责任的归结
第二十五章 宪法秩序
第一节 宪法秩序概述
一、宪法秩序的含义与构成
二、宪法秩序的实现
第二节 宪法秩序实现的因素分析
一、宪法观念的培养
二、宪法的适用
三、宪法惯例的创设
四、考试方式、试题类型及分值:
(一)考试方式:本课程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试题类型及分值(卷面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分)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三、辨析题(先说明观点正确与否,然后简单阐明理由,每题6分,共24分)
四、材料分析题(阅读有关文字材料,然后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共16分)
五、案例分析题(阅读有关案件材料,然后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共15分)
六、论述题(15分)
尤轩专升本微信号:15270879356
江西警察学院专升本《刑事诉讼法》考试大纲
一、适用专业
法学专业
二、课程性质及教材
<<刑事诉讼法>>是法学专业14门主干课程之一,是法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以法学基础理论、宪法学、刑法学等学科为先修前提的课程,具有可操作性、应用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刑事诉讼法》主要研究刑事诉讼的目的和价值,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以及刑事诉讼程序,规定公、检、法机关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的职能及诉讼参与人的权利义务。课程内容具有理论综合性、宏观指导性、实际应用性的特点。为将来从事法学研究或者司法实践工作打下基础。刑事诉讼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教材:陈卫东 主编;《刑事诉讼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8月第2版,书号:ISBN 978-7-04-050100-1。
三、考核内容
绪论
第一节 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法
一、刑事诉讼的概念
二、 刑事诉讼法的概念及其法律渊源
第二节 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与任务
一、 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
二、刑事诉讼法的任务
第一章马克思、恩格斯的刑事诉讼观
第一节 刑事程序法与刑事实体法的关系
第二节 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
第三节 刑事审判权的独立行使
第四节 刑事司法的民众参与
第五节 刑事诉讼的程序公正要求
第二章 刑事诉讼构造与刑事诉讼主体
第一节 刑事诉讼构造
一、职权主义诉讼与当事人主义诉讼
二、混合式诉讼
三、我国的刑事诉讼构造及其特征
第二节 刑事诉讼中的审判机关
一、审判机关的性质与职权
二、审判机关的组织体系及其上下级关系
三、审判组织
四、人民陪审员制度
第四节 刑事诉讼中的人民检察院
一、检察机关的性质与地位
二、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
三、检察机关的组织体系及其上下级关系
第五节 刑事诉讼中的侦查机关
一、侦查机关的类型
二、公安机关
三、其他侦查机关
第六节 当事人与其他诉讼参与人
一、当事人
二、其他诉讼参与人
第三章 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一、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原则的含义
二、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的含义
三、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的含义
四、有权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的具体内容
五、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原则的含义
六、保障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原则的具体内容
七、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具体内容及这项原则要求
第四章 管 辖
第一节 立案管辖
一、立案管辖概念
二、立案管辖的具体分工
第二节 审判管辖
一、审判管辖的概念
二、级别管辖的概念及具体分工
三、地区管辖的概念及划分的原则
第五章 回避
第一节 回避制度
一、回避的方式
第二节 回避的适用
一、回避的适用人员
二、回避的理由
三、回避的程序
第六章 辩护与代理
第一节 刑事辩护
一、刑事辩护的概念与特征
二、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刑事代理
一、刑事代理的概念与特征
二、刑事代理的种类
第七章 证据与证明
第一节 证据制度的概述
一、证据的概念与要求
二、证据的裁判原则
第二节 证据的种类和分类
一、证据的种类
二、证据的分类
第三节 证据规则
一、相关性规则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三、最佳证据规则
四、意见证据规则
五、补强证据规则
第四节 证明的要素
一、证明对象
二、证明责任
三、证明标准
四、证明程序
第八章 强制措施
第一节 强制措施概述
一、强制措施的概念和特点
二、强制措施与相关法律措施的区别
三、强制措施的适用原则
第二节 拘传
一、拘传的概念和特点
二、拘传的适用程序
第三节 取保候审
一、取保候审的概念和适用条件
二、取保候审的方式
三、被取保人的义务
四、取保候审的程序
第四节 监视居住
一、监视居住的概念和适用条件
二、被监视居住人的义务
三、监视居住的程序
第五节 刑事拘留
一、刑事拘留的概述
二、刑事拘留的适用条件
三、刑事拘留的程序
第六节 逮捕
一、逮捕的概念和适用条件
二、逮捕的权限
三、逮捕的程序
四、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
第九章 附带民事诉讼
一、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
二、附带民事诉讼的条件
三、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
四、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
五、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
第十章 期间、送达
第一节 期间
一、期间的概念
二、期间的种类和计算
第二节 送达
一、送达的概念
二、送达的方法
第十一章 立案
第一节 立案的概念与功能
一、立案的概念
二、立案的功能
第二节 立案的材料来源与条件
一、立案的材料来源
二、立案的条件
第三节 立案的程序和立案监督
一、立案程序
二、立案监督
第十二章 侦查
第一节 侦查的基本理论
一、侦查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侦查行为
一、讯问犯罪嫌疑人
二、询问证人、被害人
三、勘验、检查
四、搜查
五、查封、扣押物证、书证
六、鉴定
七、通缉
八、特殊侦查措施
第三节 侦查终结
一、侦查终结的概念
二、侦查终结的条件
三、侦查终结的处理
四、侦查中的羁押期限
第十三章 审查起诉
第一节 审查起诉的概述
一、审查起诉的概念和特点
第二节 审查起诉的程序
一、审查起诉的内容
二、审查起诉的步骤和方法
三、审查起诉的处理
第三节 提起公诉
一、提起公诉的概念和条件
二、起诉书以及证据材料的移送
第四节 不起诉
一、不起诉概念
二、不起诉的种类和适用条件
三、不起诉的程序
第十四章 第一审程序
第一节 公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
一、庭前审查
二、庭前准备
三、法庭审判
四、延期审理、中止审理和终止审理
五、第一审程序的期限
第二节 自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
一、自诉案件的受理
二、自诉案件审理的特点
第三节 简易程序
一、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二、简易审判程序的特点
第四节 判决、裁定和决定
一、判决
二、裁定
三、决定
第十五章 第二审程序
第一节 审级制度
一、审级制度的概述
二、两审终审制
第二节 第二审程序的概念与功能
一、第二审程序的概念和特点
二、第二审程序的功能
第三节 第二审程序的提起
一、上诉
二、抗诉
第四节 第二审案件的审判
一、第二审案件的审判原则
二、第二审案件的审理方式
三、第二审案件的直接裁判与发回重审
四、第二审案件的审理期限
第十六章 死刑复核程序
一、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和特点
二、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报请核准
三、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的报请核准
四、复核程序和复核后处理
第十七章 审判监督程序
一、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特征
二、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
第十八章 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
第一节 执行的概述
一、执行的概念和特点
二、执行的依据和机关
第二节 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程序
一、公安机关负责执行的刑事判决
二、法院负责的刑事判决、裁定
三、司法行政机关对刑事判决、裁定的执行
四、执行的变更
第十九章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
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方针、原则和重要制度
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特点
第二十章 刑事和解程序
一、公诉案件当事人和解的适用范围
二、公诉案件当事人和解诉讼程序
第二十一章 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
一、违法所得案件的没收程序适用条件
二、违法所得案件的案件的审理
第二十二章 强制医疗程序
一、强制医疗的适用范围
二、强制医疗的程序
四、考试方式、试题类型及分值
(一)本课程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试题类型及分值(卷面总分100分)。
1.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0分)
2.单选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20分)
3.多选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以上正确的答案,正确答案未选全或有选错的,均不得分;10分)
4.简答题(根据刑事诉讼法条文回答要点;20分)
5.案例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的刑事诉讼法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40分)

江西专升本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